QQ咨询

昭通斗门文科初中家教 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来源:昭通家教网 日期:2012-11-01

   阅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充分发挥阅读者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是要让学生理解作品,就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品,理解里面的声、色、情、景、事、理,这不是一个可以直接灌输的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这一原则呢? 
        一、明确阅读课的类型,摆正师生的位置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但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地位。因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有两个“要不得”。一是教师就像往口袋里放东西一样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不得;二是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让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课堂教学也是要不得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时过境迁,可我们有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故我啊!我们的教师应该懂得,语文教学并不能在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不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虽然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了什么都听教师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试着理解、揣摩,教师在学生不能理解之处给予帮助,两者完美结合也许能解决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明确教师的职责,发挥指导引领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过去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学生未来发展等问题。随着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教师并不是只把自己的思考结果预先告诉给学生,而是要在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之后,担当起帮助者、协调者的角色。  
        帮助是指:在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之后,教师给予评析、补充、纠正; 
        协调是指:教师要给予归纳、融合。教师只有这样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阅读教学的学习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我们必须明确教师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的教才能使学生受用一辈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才能担当“帮助者”的角色呢?关键是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这就是说,在适当的时机(如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给予帮助,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真正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自我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文本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老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为白话,把白话翻为另一个说法的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指示。”   
        叶圣陶先生讲得是何等的正确,何等的透彻。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教师务必把自己定位为帮助者的角色:启发、引导、点拨、点明、指示。

编辑者:昭通家教网www.0870jjw.com)